2025年1月3至4日,上海银行·上海天使会科创营启航模块正式启动。“天使科创营”是由上海天使会推出的面向优秀科技创业者的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维度服务计划,以“构建最具影响力的科技创业者生态”为愿景,汇聚各地科技创业精英,聚焦优秀科创企业成长过程中的难题,为创业者提供融资支持、导师领航、创业学习、社群建设等多维度赋能,帮助优秀的科创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科创营启航的模块一“投资视角”中,普超资本创始合伙人李立伟受邀出席,就“早期科技投资的实践与思考”这一主题做精彩分享。
演讲嘉宾

李立伟 普超资本创始合伙人
在专题分享中,李立伟分享了他对早期科技投资的认识和经验。他回顾了美国风险投资的发展历史及中国风险投资的兴起,解读了自身相对失败和成功的投资案例,总结了成功投资人和创业者的重要特质以及硬科技创业的关注点,并对未来科技发展进行了展望。
中美风险投资的不同发展路径李立伟首先回顾了美国风险投资的概念起源,指出其雏形可追溯至美国建国前的“捕鲸产业”,当时已存在类似现代风险投资的利益分配机制。随后,他详细阐述了美国风险投资的历史演进,从19世纪中叶捕鲸产业的由盛转衰,到第一次工业革命美国的纺织业如何成为后期之秀,再到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美国电力和石油等产业如何在美国风险投资的推动下快速发展。在这一过程中,美国独特的冒险精神和创新文化,推动了完善的创业生态和体系制度的形成,为风险投资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上个世纪50年代斯坦福大学工业园区的成立,促进了学校与产业之间的紧密合作,催生了硅谷的创业热潮,并最终成为美国和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同时,政府政策的支持,如1958年的《中小企业投资法案》、1979修订的《雇员退休收入保障法》(允许养老金参与风险投资)等,也为风险投资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相比之下,中国的风险投资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可以说中国的风险投资用20年时间走了美国100年的路。90年代后半期,随着互联网的兴起和外资投资机构的涌入,本土市场逐渐成熟,中国风险投资行业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机遇。特别是加入WTO后,中国经济的爆发式增长为成长型企业和风险投资提供了广阔的空间。2010年后,移动互联网浪潮加上中国创业板的开启,中国风投行业开始了迅猛发展,最高峰有超过2万家风投机构。2019年后,由于国内外多种因素的变化,创投环境开始复杂化,一方面中美贸易摩擦、资管新规出台和IPO市场的放缓对行业带来一定冲击,国资和CVC入场使得行业竞争加剧,另一方面科创板开启以及人工智能等科技浪潮也带来了巨大的创富机会。
早期科技投资实践随后,李立伟分享了自己在投资领域的丰富实践。他讲述了一个让他印象深刻的失败投资案例。在2010年前后,他的团队关注到了一项基于“巨磁电容效应”的前沿能量存储技术,这项技术理论上能够实现极高的能量密度(理论介电常数k值可以达1017倍,大概是锂电池能量密度的1亿倍)。尽管实验室成果令人振奋(k值达到1010至1014倍),然而实际产品化路径却遇到了多重挑战,找不到理想的绝缘材料来解决自放电严重和安全隐患等问题,加上其他如管理层的问题,最终不得不放弃了这个项目。不过,李立伟表示这个失败案例也还是有一定意义的,早期科技投资者应该愿意花时间关注一些非常有颠覆性的技术。与上个不太成功的案例做对比,李立伟还讲述了他的另一个相对成功投资案例。他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的投资,投中了一家全球领先的氮化镓功率器件提供商GaN Systems,在2015年时,全球还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可以量产氮化镓功率器件,他投资这家公司时的估值是2000多万美元,到2023年被英飞凌收购时的估值已经近10亿美元,是全球第三代半导体功率器件的市场领先者。在投资GaN Systems时,他本着第一性原理,不仅考虑了技术的可行性,还有未来量产可能性,客户切换成本,成本下降曲线、用户的接受程度、开发设计的生态等核心因素,综合下来才选定了这家公司。2015年做出投资决策时提出的七条投资主题全部被后来的实践验证。李立伟还与在座来宾分享了他的其他几个成功投资案例。

投资人和创业者的重要特质风险投资非常依赖于个体的能力,所以投资人的特质非常重要。李立伟认为,对于早期投资来讲,正确的且非共识的预测非常重要。投资人要对自己的行为偏差有清楚的认知,勇于更新自己的观点,而且一定要非常清晰地区分信息本身与它产生的影响。他强调阅读的重要性,阅读是培养上述特质的重要方式。不要自我限制领域,不要只找与自己相同的观点。投资是不断提高认知和持续积累资源的过程,要逐步形成一套稳定的思维框架。投资人一定要知道自己思维的边界在哪里,同时坚守第一性原理。另外,也要以开放包容的心态,不仅思考成功,也总结失败。
李立伟总结了乔布斯、马斯克、贝索斯等历史上最好的创业者的特质,发现创新精神、学习能力、愿景和观察力、冒险精神、执行力、生态系统这六大特质是成功创业者身上所共有的。
硬科技创业要注意的“度”李立伟认为,硬科技创业有三个要关注的“度”。第一,是创新的深度。硬科技创业存在很多挑战,底层的技术突破需要更长时间的实践,要把握好技术颠覆性,研发周期和技术有效寿命之间的平衡。创业者要把握好技术颠覆性、研发周期和技术有效寿命之间的平衡。第二,是创新的速度。由于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信息的快速传播,创新的迭代速度不断加快,所以创业者要向一些软件、互联网行业学习,来充分利用工具去提高创新的效率,以低成本持续创新。第三,是创新的颗粒度。很多创业者都有一个误区,上来就建一个大而全的平台,但是早期创业更多应该遵循长板理论,比拼的是谁的长板更长。所以创业者要尽快地、精准地把自己的竞争优势最大化,一定要避免面面俱到的平庸。 实现AGI的范式已经改变最后,李立伟分享了他对于未来科技的展望。他认为,未来十年的科技创新尤其在半导体材料、量子应用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发展值得特别关注。以通用人工智能为例,当前语言模型预训练范式已经遇到瓶颈,参数规模边际效益递减,目前公开的人类产生的数据都几乎已经给大模型去训练了,再往下高质量的数据如果不能持续提供,大模型很难进一步进化。可以说,当前实现AGI的方法与范式已经改变,用自我对弈的强化学习方法提升模型的逻辑推理能力应该是接下来最重要的范式,也是目前最有机会走向AGI的技术路线。未来,他会重点关注几个新的AI赛道,包括垂直模型、超级智能体、视频理解和生成、空间智能,以及可泛化机器人等方向。
